让达标排放更简单
全国咨询热线:13132257666

废墟探险并不只是b站博主的流量代码

来源:m6体育米乐    发布时间:2025-05-10 10:15:47

产品介绍

  不同于自然风光或者名胜古迹,有这样一群人更热爱已然退役的人工产物。他们的探索大多不发生在户外 ,而在一座座废墟,他们叫做“城市B面探索者”。

  探索者们穿梭在废弃的医院、旧时的工厂、被遗忘的学校,以及那些曾经繁华如今却寂静无声的城市角落。不过这并非单纯的废墟朝圣,他们带着相机,记录下这些被遗忘的风景,讲述着废墟背后的历史与变迁,用镜头在撰写一部非官方的城市年鉴。

  废墟探险并不华丽,甚至常伴危险和各种突发情况,然而,其独特的历史感、荒凉之感以及神秘的氛围,不断吸引着众多探险者。废墟宛如地图上隐藏的时间胶囊,承载着各个时代的人类印记,静待探索者们逐步揭示其背后的故事。

  说起废墟探险就离不开城市探险。城市探险英文叫做Urban Exploration(简称Urbex、UE),最早的起源可以追述到18世纪末的法国,当时因为瘟疫和战争死了许多人,几百万的无名尸骨被从各地陆续运到了法国巴黎,而在巴黎有一个2000年前高卢罗马时期的采石场,这里被命名为十四、十五、十六区。这些无名尸骨被转移到了这些区域的地下洞穴中。后来在1793年时,名叫菲力拜·阿斯贝的法国人,独自点着蜡烛进入到这个地下世界。

  他也是目前世界上被公认的城市探险的发起者,他死后他的坟墓就建在了这个地下的人骨洞中,墓碑周围遍布着各种骨头。在菲力拜·阿斯贝完成了探寻巴黎地下墓穴的壮举之后,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市探险才逐渐形成气候,也开始慢慢的被更多人知晓。

  至今,各国的探险发展的风格大不相同,法国有很多废弃的古堡,因此法国城探者喜欢探索废弃城堡,澳大利亚人喜欢洞穴探险。美国在工业转型之后闲置了大量的工厂,由此诞生了非常著名的大规模废弃建筑群——“铁锈地带”,所以美国的城探者们喜欢在城市的废弃工业基地探险。美国的城市探险相对成熟一些,出版过《地下》和《看不见的边境》这两本涉及城市探险的书和属于城市探险活动的专有杂志。加拿大的Ninjalicious著有一本《城市探险:潜入探索完全指南》,这本书奠定了现代城市探险的规则,他也被称为“现代城市探险之父”,在圈子里享有盛誉。

  在国内,城市探险2005年才起步。2006年央视报道了陈楚李飞探险北京著名“鬼屋”朝内81号的经历,引发了城市探险的热潮。随后,北京、上海、济南、青岛等地开始形成了自己的城市探险组织,北京比较权威的城探圈前辈是“斥候”。

  当时,全国的城探爱好者会共同行动。北京城市探险论坛的老大Sammi组织过一个名为315的活动,在3月15号这个日子各地城市探险者都会聚集到一个城市一起进行探险。

  而国内城市探险的风格大多分布在在挖掘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探险者往往会结合地域特色来选择探索地点,例如北方的探险者偏爱苏联援建的废弃工厂,而南方则更倾向于探索具有当地文化渊源的徽派废弃建筑。

  资深城市探险者罗宾侠表示:“发展到今天,城市探险已经衍生出不同的风格。现在慢慢的变多人喜欢在废弃建筑中拍照打卡,未来这种趋势可能越来越明显,演变成以‘废墟打卡’为主流的活动。但在网络上利用废墟探险名义发布恐怖猎奇视频的人,本质上并不属于我们的圈子。”

  罗宾侠认为,“废墟探险是脱胎于城市探险的,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探险通常发生在废墟之中,因此现在也有人直接称之为废墟探险。然而,真正的城市探险除了记录废墟的外在形态,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建筑的风格、人文与历史,甚至挖掘废墟背后的故事。许多看似普通的废墟,实际上承载着现代历史的印记,记录着无数普通人的奋斗与回忆。”(下文中城市探险和废墟探险将会交替使用)

  探险的种类分为地上建筑探索、地下空间探索和高空行走三种,寻找废墟的方式主要是信息互换、利用卫星地图查找以及网络搜索。斥候小队的清风如魅对战争历史有很深的研究并且酷爱钻研地形地图,他寻找地点的方式包括翻阅历史文献、军事书籍、城市探险论坛交流、查找卫星图等等,经过一系列的整理分析后最终确定目的地。

  不过这些地点大多年久失修,充满了危险,许多探索者在探索过程中经常被困、受伤、最后甚至丧命。因此,不公布废墟地点是普遍被探险者认可的共识之一。

  关于废墟探险的规则,比较早的文字明确要求是豆瓣佛跳墙废墟探险小组制定的:

  废墟是城市发展当中被代谢掉的部分,如果从一个城市发展建设的角度来看,废墟的存在没有一点意义和价值。然而在废墟探险家的眼中,废墟是承载时代记忆的老物件,不同背景的探访者既能从斑驳的弹孔中触摸战争伤痕,也能在废弃影院的海报残片上重构市井生活。正是这种多重叙事可能性,催生了探险群体形成的保护公约: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

  这是恰克帕拉尼克的《搏击俱乐部》当中的一段话,同时也是《废墟美国》的作者然潘开始废墟探险的启蒙。很多喜欢废墟探险的人都有着“末日情节”,希望看到人类灭绝之后世界的样子,然潘认为废墟的美来源于无序和熵增。

  “任何一个系统,只要满足封闭系统,而且无外力维持,它就会趋于混乱和无序。我们生活其实是一个模式化并且在不断试图减熵的过程,如果要变得自律,就得逆着熵增做功。

  熵增的过程是一个特别让人舒适的过程,是因为事物总是向着熵增的方向发展,所以一切符合熵增的,都很容易和舒适,让自然还原成本来的过程,就是熵增的过程。

  地球上的智慧生命物曾遭遇过无数次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比如恐龙,所以很多人也好奇类是不是有一天会消失,消失以后的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

  废墟美学是提供了一个站在现世看到未来的机会的,是把时间这个二维概念三维化的过程,也一定意义上满足了我们这个好奇心。”

  在文艺复兴之前,人们挖掘古代废墟主要是出于实用主义。但偶然间挖出的古希腊、古罗马雕塑和壁画,却让世人突然意识到:这些断壁残垣本身竟然如此美丽。当尘封千百年的艺术品重见天日,废墟开始成为人类眼中独特的审美对象。

  18世纪的大文豪歌德就是这种“废墟之美”的推崇者。他在游历意大利时写的旅行笔记里,反复描绘庞贝古城等罗马遗迹。歌德认为,站在这些古老的废墟前,不仅能触摸到历史痕迹,更会产生特别的美感体验。他说,当沧桑的历史感和震撼的审美感受交织在一起,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思考:人类的创造力如此伟大,可为何又难逃时光的消逝?

  当时间快进到21世纪,随着城市的快速地发展,一波又一波的新潮流不断涌现。当人们被炫目的时尚风潮所吸引,目不暇接时,却有依然有人注视着那些被时代所遗弃的空间——废墟。

  城市边角料(孙晨)是废墟探险的狂热爱好者,他有一份全职工作的同时还在B站上有300多个废墟探险的作品。在北京生活多年的城市边角料熟知北京周边地区大大小小的各种废墟,在这位废墟达人心目中的TOP1是北京地下城。

  北京地下城藏着一段特殊记忆。这座始建于1969年的巨型人防工程,历时十年,于1979年完工。因工程量巨大,设施齐全,被称为地下城。1980年利用一部分空间开办了前门工艺美术服务部,图章刻印服务项目和丝绸加工厂。地下城从1980年开始成为涉外旅游景点,接待外宾。

  废弃之后,这里保留了大量的壁画和琳琅满目的工艺品,经过时间的洗礼,地下城的内部已经十分残破,和制作精美的佛像瓷器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对比使北京地下城形成了独特的氛围,也成为了城市边角料的宝藏之地。

  城市边角料前后探访过这座地下城三次,很难想象一个身高接近一米九的人会对地下空间如此的着迷。

  “第一次去的时候非常意外,因为北京地下城2008年就停止营业了,但我真正进入内部之后发现里面的物品保存的非常完美,衣服、丝绸、瓷器,整个前门工艺馆都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好像这里没有被废弃过,走过破败的隧道突然穿越到了八九十年代的感觉。”

  在废墟探险的圈子,有一个叫做“时间胶囊”的名词。探险者们认为保存完好的废墟就像时间胶囊,能够最终靠里面各种痕迹联想它废弃之前故事。城市边角料能够最终靠地下城中的一尊观音像想象它之前被众多外国人欣赏的画面,对他来说每一次探访都会有不一样的新鲜感。

  北京地下城现在已被清理完毕,其中封存时间的工艺品们也都不复存在,人们已经没办法打开这只胶囊了。不过,如今的北京边角料从事了一份和工艺品相关的工作,他在接触各类工艺品的时候或许会想起带给他无数次精神升腾的地下城,他和北京地下城的故事还没有完结。

  身材娇小、长相可爱、声音甜美是大多数人对然潘的第一印象,她是一个研究抗癌新药的科学家,同时,她还是寻找森林深处火车墓地、三进“鬼镇”寂静岭、探访废弃航天飞船的废墟探险家。工作中的然潘通过不断的实验为生命寻找新的出路,生活中她扛起相机记录起了人类消失后的“末日”场景,然潘的人设鲜明立体的像是一个在虚拟世界当中被设计出来的角色。

  在探险的过程中,然潘经历过被困废墟、与枪击案擦肩而过、多次受伤和遇到流浪汉。当被人询问遇到这么多危险是否值得时,她说:

  “当我第一次面对一扇破掉的窗户和窗后的黑暗空间却毫不犹豫的钻进去时,后续其实早已注定。这样一个世界上大概没有别处,比得上站在废墟中向外望更让我痴迷。”

  自从2015年开始探险,然潘已经走遍了北美铁锈地带,在各类工厂、教堂、医院、军事基地中穿梭。

  对于然潘来说,2019年是停滞与自我探索的一年,她开始困惑为什么热爱废墟探险。在这段尴尬的困惑期,她去纽约爬了数次摩天大楼的脚手架,从开始的全程发抖到习惯了这种感觉。她还去了大北方的参加地下乌托邦聚会,这场每年一度的地下探险者聚会持续六到八天,不仅有开幕式和闭幕式,还有西装革履的Brunch。而在年末的时候,然潘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她要去探访全球探险者心目中的圣地:废弃的暴风雪序列号航天载人飞船。

  当她们手脚并用爬上钢架,用红光手电照向黑暗深处时,那架承载着苏联太空梦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赫然出现。

  “航天飞船的震撼,是无论在视频、照片里看过多少次,都不能够比拟你到了现场的那种震撼感。”

  在《废墟美国》一书的尾声,然潘说:“坐在暴风雪机库里的时候,我终于承认,仅仅是探索一栋废弃的建筑已经没办法满足我了。”接下来,然潘的探险笔记不知道又会产生怎样精彩的续章。

  很多人开启一项爱好时,往往是出于一时的心血来潮,因此并不确定自己能坚持多久,自然也记不清具体的开始时间。然而,罗宾侠(吴文斌)却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进行城市探险的日子——2005年10月14日。这一天对他意义非凡,因为这正是他爷爷去世的日子。几天后,仍然沉浸在悲伤情绪中的他,想找个地方发泄一下,于是踏入了人生中第一个废弃工厂。自此之后,城市探险贯穿了罗宾侠的学生时代到工作,今年恰好是他进行城市探险的20周年。

  其实,城市探险的种子早在这一天之前就已种下。当年正在备考雅思的罗宾侠,无意间浏览了海外著名的城市探险网站uer.ca,从此深深被吸引。出于对探险的热情,他随后在uer.ca发布了自己的探险摄影作品,让世界第一次知道了中国内地也存在着城市探险的身影。

  “最初我在uer.ca网站搜索中国的城市探险内容时,发现亚洲版块大部分都是日本探险者发布的,偶尔还有少量来自香港的照片,但没有中国大陆的任何记录在。当时网站上有一张全世界城市探险地图,世界各地的记录都非常完整,这张地图上唯独缺失了中国内地。全世界都有,就没有中国内地,你理解这种感觉吗?”

  了解到这一现状后,罗宾侠立刻在uer.ca进行了专门的注册,并很快成为了网站的正式会员(Full Member)。

  通过与uer.ca网站创始人的沟通,他得知,由于另一知名城市探险网站Infiltration的创始人Jeff去世。因此,那张著名的全球地图上至今都没有中国内地。

  多年来,罗宾侠一直在进行中国城市探险的海外推广。如今,许多来中国进行城市探险的国外爱好者的背后,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曾接待并协助过多位国际知名的城市探险者,包括来自荷兰的Bob、美国的Josh以及韩国的Nik等。

  “对很多外国人来说,城市探险一种原因是想进一步探索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因为在不少外国人的眼中,中国依旧充满神秘感,他们穷其一生可能都没办法真正了解这个‘神秘东方国度’,因而产生了不少偏见与误解。另一方面,他们也渴望在社会化媒体上展示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发布独特的内容获得关注与流量。”

  罗宾侠曾负责运营中国城市探险论坛()的涉外交流工作,目前该网站已不再运营。对罗宾侠来说把中国城市探险推向国际,是想要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也还是为了兑现当初对Infiltration创始人Jeff以及其他老一辈探险者的承诺。

  罗宾侠预测,未来将会有大量的外国城市探险者来到中国,城市探险的意义是非凡的。

  大多数探险的开始都和探险者体内的探险因子密不可分。如果问废墟探险者们为何会开始一场探险,得到的答案基本相同:我喜欢这种后启示录景象,也喜欢充满未知以冒险为主的旅程。

  但是跟着时间的推移,入侵废墟次数的增加,探险带来的刺激感会逐渐减弱。几乎每个初级玩家到了晋级中级玩家和放弃的分水岭,都会对自己向内探究:我进入废墟究竟是为了什么?有些玩家会逐渐将重心放在摄影上,有些玩家会向建筑历史方向转移,有些玩家则对城市规划更感兴趣。

  然潘在书中写道:在现代社会,即便是所谓的冒险活动,也是经过多人反复计算研究安全系数确定下来的。无关乎有了一种流行说法是,“大探险时代”(又称探索时代、大航海时代等)早已结束。不过,探险时代并未结束,它在摩登社会通过“城市探险”这种另类的方式继续存活下来,“冒险精神永存”或许就是探险的意义。

  2022冬奥会上,谷爱凌在首钢滑雪大跳台上夺冠,在她身姿腾空而起时,一座“大烟筒”引起了人们的热议。这个“大烟筒”就是被外媒误认为是“核反应堆”的首钢园冷却塔,首钢的命运似乎总是在奥运的影响之下。

  时间倒转至2004年,北京为兑现“绿色奥运”承诺,首钢集团挥别京华故土,将生产系统整体迁往渤海之滨。曾经昼夜吞吐浓烟的冷却塔就此沉寂,斑驳的混凝土塔身逐渐被爬山虎覆盖,在废弃的十二年间,这些高达60米的工业遗存意外成为了废墟探险者的乐园。

  这种情况在2016年迎来了转机,冬奥组委进驻了首钢园区,设计师巧妙保留了首钢的工业骨架,将废弃冷却塔改造成滑雪大跳台背景墙,让粗犷的工业线条与冰雪运动的优雅轨迹形成时空对话。谷爱凌夺冠时飞跃的瞬间,冷却塔上的冬奥会标志,仿佛在告诉我们首钢园完成了从保障奥运的壮士断腕,到服务奥运的华丽转身。

  同样经历相似的还有北京的798艺术区,第一个想到把这座东德风格的军工厂与艺术链接的天才是央美雕塑系教授隋建国。自从他在这里成立个人工作室之后,陆续有许多艺术家入驻,为798的蜕变点燃了艺术的火种。

  798前身工厂废弃的原因与首钢的环保使命不同,它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被淘汰的产物。随着90年代市场经济转型,传统电子工业难以适应新技术变革,加之国企改革带来的生产结构调整,工厂设备老化、产能过剩的问题日渐凸显。至1990年代末,多数车间停产荒废,苏式锯齿形厂房空置,最终在时代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双重冲击下,褪去了昔日的工业荣光,又在人们的抢救下,以艺术园区的面貌再生。

  或是人的因素,或是因为城市规划错误,或是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而导致众多建筑物的废弃,都不由不因起人的深思,也许人类可以在其中吸取经验教训,在未来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中避免同类错误。而这些死而复生、废弃后又被重新利用起来的建筑也给我们大家带来了别样的思路,这样一个世界上也许没有一座建筑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废弃。

  一场酣畅淋漓的废墟探险必然离不开装备加持,探险的性质、环境,决定了我们为了减轻风险,必须准备某些预防的方法和专用设备。

  首先是手套,废墟中常有钢筋、碎玻璃、生锈金属,防割手套能避免手部受伤及细菌感染。但是许多女性探险者都有着关于手套型号的苦恼,比如然潘就因为手掌太小导致和市面上的大多数手套尺寸不符,所以特别推荐了一款Mechanix战术全职女款手套。

  城市边角料认为在废墟探险中手套属于消耗品,所以尽可能地选择价格实惠的劳保手套为佳。为避免在老旧的废墟当中吸入灰尘、霉菌孢子、石棉纤维(常见于老建筑),还需备好口罩。

  在服装上,建议选择长款衣物。长袖长裤有一定的防蚊虫作用,还能够尽可能的防止植物与皮肤接触导致的瘙痒症状。在废墟中常见的鬼针草、苍耳非常容易钩住服装,霉菌会在纯棉类的衣物上大量滋生,所以推荐面料光滑的衣物。

  ▲大辉推荐的LOWA 耐磨鞋、TRU-SPEC裤子、爱默生硬壳外套和麦格霍斯夹克

  在废墟探险中除了体验,也会有许多人想要记录下让自己感到震撼的场景。所以装备当中应有摄影摄像的设备,擅长废墟摄影的潘然推荐尼康D750,还有女性友好的索尼全画幅无反相机。

  废弃的建筑缺少照明,地下空间的探险也需要光源,所以照明设备是废墟探险的必备品。照明情况仅仅只需能看清前方十几米左右的路,三百流明的手电就足够了,山洞和隧道建议选择一千流明以上的手电。考虑到损坏、电量耗尽等意外情况,需同时携带两个手电备用。

  ▲ 城市边角料推荐的照明产品纳丽德圣火31、凯瑞兹G15V2、奈特科尔TM26、夜巡者A54U、奈特科尔EDC35(依次从左到右排序)